研究生培养

专业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专业设置 -> 正文

4556银河国际2023年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简章

来源:阅读次数: 日期:2023年08月12日


 

一、学校介绍

4556银河国际成立于1951年,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拥有3个国家级平台和4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1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24项。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先后与30余个国家近10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二、学科专业概况

4556银河国际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始于2003年,当年开始招收广播电视学本科生,2006年开办广告学本科专业。2007年,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之下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2018年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20多人。

4556银河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旨在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积极适应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交通工程新闻传播、全媒体融合时代人才急需,依托学校交通运输优势学科,凸显“传播+交通”“ 文化+交通”特色,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备优良政治素养、广阔国际视野、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的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学术导师25人,业界导师35人,其中,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1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1人,重庆市社科文库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3人。拥有“一带一路”中国-波兰大学联盟、教育部欧洲研究中心、中地共建项目交通文化创意开发教学实验中心、重庆市高校人文交通众创空间、新丝绸之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交通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校级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平台,是培养交通运输行业新闻传播类特色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培养目标

主动服务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海内外市场拓展、工程文化品质提升与行业新闻宣传人才等急需,切实加强与交通运输部、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中交、中建、中铁等大型交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加强与中央及省市媒体和传播机构的交流合作,实行“高校+行业”双导师制,培养既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又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研究方向

1. 融媒体新闻

贴近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发展的新需求,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致力于解决融媒体时代新闻策划采集、生产制作、发布传播和媒体管理、运营的新问题,服务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重庆地区的传媒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 影视制作与传播

结合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发展,开展影视文化传播、微视频制作、纪录片拍摄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发挥广播电视技术优势,为影像拍摄与后期制作提供技术支持。

3. 交通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传播为基础,致力于“交通+文化”“交通+传播”研究与实践,突出交通景观文化与传播、交通工程形象传播,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拍摄记录和全媒体宣传服务。

五、学制

三年

导师队伍简介

       李红秀,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美国德瑞克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曾任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重庆市社科文库专家,获省部级奖励3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和影视文学研究。

       张玉蓉,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访问学者,4556银河国际院长,入选重庆英才、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公路学会旅游交通委员会常委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从事交通文化旅游、交通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邮箱:928978816@qq.com

      王成平,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4556银河国际宣传部部长、党政办公室主任、社科部主任。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经费1500余万元;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从事交通旅游研究。

       陆地,男,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中国首位),先后担任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主任编辑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博导,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4556银河国际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国内电视产业理论、周边传播理论的首创者。1998年以来,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21部(其中诗集4部);多次获中广联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论文一等奖等,2004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现中广联)评选为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现兼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节庆礼仪研究会会长、中广联广播电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

      田园,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博士,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电视剧研究。

      佟延秋,男,教授,博士。重庆市科技局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高校摄影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协会(CCF)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协会会员、CAAI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会员、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会员、中国科技志愿者。4556银河国际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4556银河国际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556银河国际教师促进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一流课程《影视剪辑》负责人。获得教学技能工作坊ISW、FDW国际资质认证,具备ISW引导员资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情况(教育部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先后在Frontiers in Genetics, Cancer Cell Interenal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教材2部、授权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其中发明专利转让北京某大型制药企业。

        张霆,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硕士,曾任浙江电视台记者,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获中国广电学会论文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新闻实务研究。

       蒋宇,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博士,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交通文化传播和美学研究。

七、考试科目(本专业接收推免生)

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复试科目:新媒体理论与实务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新闻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

八、联系方式

招生单位代码:10618

通讯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4556银河国际硕士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重庆交通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办公室

邮政编码:400074

联系电话:(研究生院)023-62650942    023-62652644

(旅游与传媒学院) 马老师 023-62652563

电子邮箱:jyyzb@cqjtu.edu.cn

学校网址:www.cqjtu.edu.cn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jszs.cqjtu.edu.cn